智能制造课题
 
 
 
 
 
文章内容页
当前位置: 首页>>教学资源>>实验教学大纲>>机械制造专业>>正文
材料力学(机械) 课程教学大纲
2021-01-11 17:51  

Mechanics of Materials

课程代码:

06211142

适用专业:
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

学时数:

34+6学时

学分数:

2.5学分

执笔人:

翟秀云

编写日期:

201911

一、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     

本课程属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能科学地辨认材料力学中的各种概念、原理、专业术语,使学生知道材料力学中各种构件的分类、受力过程和变化倾向。理解材料力学中杆件和梁的几种变形形式。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各种理论知识加以叙述、解释和归纳,并且能够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。

具体的课程目的主要有:

1.对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、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。

2.掌握一般杆类零件和构件的受力与变形原理,具有绘出其合理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初步能力。

3.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拉、压、剪、扭、弯时的内力,绘制相应的内力图。

4.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应力和变形,并进行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计算。

5.对应力状态理论与强度理论有明确的认识,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组合变形情况下的强度计算。对应变状态有关概念有一定了解和认识。

6.熟练地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。

7.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理想中心受压杆件的临界荷载和临界应力,并对国家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工程压杆的稳定计算方法,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,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压杆的稳定性计算。

8.对杆件的应变能有关概念、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有一定认识和掌握,并能够熟练地用来计算简单梁、扭转圆轴和简单拉压杆结构的位移,进而计算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内力。

9.对于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。

二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

第一章绪论(2学时)

教学内容:

材料力学的任务、研究方法、研究对象,与其他课程的关系。内力与截面法、应力与应变,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。

教学要求:

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、强度、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,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、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,内力、应力、应变的概念;掌握杆件变形的四种基本形式,内力与截面法。

重点:变形固体理想模型的假设,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形式,内力与截面法,应力和应变。

难点:应力和应变。

第二章轴向拉伸和压缩(6学时)

教学内容:

拉压杆内力、应力及其强度计算,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,拉压杆的变形计算,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质,应力集中的概念,圣维南原理,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。

教学要求:

了解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(强度指标、刚度指标、塑性指标),拉、压破坏时的现象和原因;理解平面假设,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,轴向拉压时的变形、线应变,胡克定律、线弹性模量、抗拉压刚度、横向变形、泊松比,极限应力、许用应力的确定,理解剪切与挤压的概念以及剪切强度条件与挤压强度条件;掌握轴向拉压时的应力计算及变形计算,熟练利用截面法分析杆件轴力,正确绘制轴力图,杆件拉、压时的强度计算。

重点:轴力、轴力图,虎克定律,强度计算,力学性能。

难点:极限应力、压破坏时的现象和原因。

第三章扭转(4学时)

教学内容:

扭转的概念和实例,外力偶矩的计算,扭矩图,切应力互等定理,剪切胡克定律,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,极惯性矩,圆轴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。

教学要求:

了解扭转的概念,切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胡克定律;理解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;掌握外力偶矩的计算、扭矩和扭矩图;圆轴扭转的强度和刚度计算。

重点:外力偶矩的计算,扭矩和扭矩图,圆轴扭转的强度和刚度计算。

难点: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几何关系。

第四章截面几何性质(2学时)

教学内容:

面积矩和形心,极惯性矩,惯性矩,惯性积,惯性矩平行移轴公式,转轴公式,形心主惯性轴的位置及形心主惯性矩的大小,回转半径。

教学要求:

理解平行移轴公式的推导,掌握利用平行移轴公式计算简单图形、组合截面的惯性矩。掌握静矩、形心、惯性矩、惯性半径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应用;

重点:静矩、形心、惯性矩、平行移轴公式、形心主惯性矩。

难点:平行移轴公式,形心主惯性矩的计算。

第五章弯曲内力(4学时)

教学内容:

梁的平面弯曲的基本知识,梁的横截面的内力(MFS),梁的内力图(MFS图)的绘制。

教学要求:

理解计算简图的由来,弯矩、剪力与荷载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;掌握梁的弯曲、纵向对称面、平面弯曲的概念,梁的内力计算及列方程绘制内力图,利用MFSq间的微分关系绘剪力图和弯矩图。

重点:梁的内力求解及内力图绘制,利用MFSq间的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。

难点:利用MFSq间的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。

第六章弯曲应力(4学时)

教学内容:

纯弯曲时的正应力、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,梁的剪应力公式及剪应力强度条件,梁的合理截面形式及变截面梁,提高梁抗弯强度的措施。

教学要求:

了解横力弯曲、纯弯曲的概念,平面假设,中性层、中性轴的概念,常用截面梁的最大剪应力公式、梁的剪应力计算公式及强度计算,提高梁抗弯能力的措施;掌握梁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和强度条件。

重点: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。

难点:弯曲正应力公式、剪应力公式的应用。

第七章弯曲变形(2学时)

教学内容:

梁弯曲变形的挠度和转角,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,用积分法和叠加法求梁的弯曲变形,梁的刚度条件。

教学要求:

了解梁弯曲变形的一些实例,梁的挠曲线、挠度、转角,理解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,梁的刚度条件;理解计算梁变形的积分法;掌握叠加法计算梁的弯曲变形。

重点:叠加法求梁变形。

难点:求梁变形的积分法。

第八章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(4学时)

教学内容:

应力状态的概念,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和图解法,空间应力状态。

教学要求:

了解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,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力,广义胡克定律;理解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概念,斜截面应力求解公式,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,主平面和主应力的概念,纯剪切和单向应力状态。掌握平面应力单元的主应力计算方法。

重点: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和图解法。

难点:空间应力状态。

第九章复杂应力状态强度问题(4学时)

教学内容:

强度理论的概念,材料破坏形式,断裂准则,屈服准则组合变形的概念,斜弯曲,拉伸(压缩)与弯曲的组合变形,偏心压缩,弯曲与扭转的组合。

教学要求:

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,断裂准则;掌握屈服准则;掌握斜弯曲、拉伸(压缩)与弯曲的组合变形的应力和强度计算,弯曲与扭转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。

重点:屈服准则及应用。

难点:强度理论的应用;组合变形的具体计算。

第十章压杆的稳定(2学时)

教学内容:

压杆稳定的概念,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和欧拉公式,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,中、小柔度压杆的临界应力,压杆的稳定性计算,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。

教学要求

了解丧失稳定、临界力的概念,中、小柔度杆的临界应力,压杆的稳定条件,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;理解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和欧拉公式,临界应力、惯性半径、柔度的概念,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。掌握临界应力总图,压杆稳定性的计算方法。

重点:临界应力总图,压杆稳定性的计算。

难点: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和欧拉公式。

三、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

课堂讲授:

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意三个方面,一是精选内容以减少与己学课程《理论力学》的重叠现象;二是采用分层次和模块式的课程结构,授课内容安排由广而深,由易到难;三是新增目前工程上常用的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,与时代保持同步。

采用启发式教学、鼓励学生自学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。贯彻少而精的原则,精选教学内容,精讲多练。建议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。

实践教学 (6学时)

序号

实验项目名称

项目学时

每组人数

内容提要

实验项目类型

实验项目要求

1

低碳钢拉伸实验

2

10

了解实验设备、观察低碳钢及铸铁受拉伸直至破坏的过程、测定各项机械性能指标  (sssbdy)、比较低碳钢(塑性材料)与铸铁(脆性材料)拉伸时的机械性质。

基础型

必修

2

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

2

10

掌握测定材料变形的基本方法,学会拟定实验加载方案,验证虎克定律。学会用电阻应变计和电阻应变仪测量材料的变形。

综合型

必修

3

扭转实验

2

10

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、剪切强度极限及单位扭转角,同时测定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及单位扭转角;比较低碳钢(塑性材料)和铸铁(脆性材料)在受扭转力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和破坏特征,分析其原因。

综合型

必修

作业方面:

每次课后均应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,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拉压、扭转、弯曲等力学问题的能力。习题的类型一般应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等。课外习题内容以设计计算为主,也可以布置有利于培养的分析能力和加强重要概念理解的思考题。

考试环节:

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,由三部分组成:平时成绩(教学活动过程)占20%,实验成绩(技能成绩)占15%;期末考试成绩占65%。期末考试采取笔试、闭卷形式。

教学活动过程考核包括:考勤占30%,回答问题占40%,作业占30%

四、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

本课程的先修课为《高等数学》、《大学物理》、《工程力学1》。本课程又是《机械原理》、《机械零件》、《机械制造装备设计》等课程的先修课,为后继课程和工程应用奠定必要的力学基础。

五、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

建议教材:

[1] 单辉祖主编.材料力学1(第四版).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6

[2] 孙训方等主编.材料力学1(第五版).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3

建议教学参考书:

[1] 刘鸿文主编.材料力学(第四版,上、下册).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4

[2] 单辉祖主编.材料力学问题与范例分析(第2版).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6

[3] 王永廉主编.材料力学(第2版).机械工业出版社,2016

[4] 范钦珊主编.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与解题指南(第一版).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5

关闭窗口
 
 联系我们 | 网站地图 | 返回首页 
站内搜索:

版权所有:攀枝花学院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